1986年9月,21岁的田恒余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对改变命运的渴望,走进了当时连云港市的工业重镇——连云港碱厂(后为南化公司连云港碱厂),被分配至生产的核心环节——重碱车间,成为一名普通的碳化操作工。从踏入厂门的那一刻起,他便将根深深扎在了化工生产的最前沿黑牛策略,这一扎,就是整整34个春秋。
碱厂的工作,尤其是化工一线,环境艰苦、任务繁重,充满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挑战:高温、高压、噪音、刺鼻的气味,以及时刻伴随的潜在危险。而田恒余任劳任怨,勤勤恳恳。他坚信“技多不压身”,将大量的业余时间投入到了对业务的刻苦钻研上。正是这份超乎常人的专注与执着,使他逐渐练就了一套“手到病除”的过硬专业技术,从一名普通操作工,逐步成长为中级工、值班长、工段长,最终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技术骨干。
无数个日夜的钻研、无数次现场的试验、无数次参数的调整,“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”的集体智慧汇聚……功夫不负有心人,田恒余终于从复杂的操作中提炼出精髓,发明了简洁高效、易于掌握的“碳化七字操作法”:即“一定”(稳定碳化塔液位)、“二稳”(稳定出碱温度和压力)、“三恒定”(恒定中段气、下段气浓度和流量)。这套操作法如同一把神奇的钥匙,极大地优化了生产过程,显著提升了纯碱质量,尤其是铁分指标大幅下降,使得产品质量达到了行业领先水平。其直接而重大的贡献黑牛策略,便是为连云港碱厂的拳头产品——“长江三角牌”纯碱荣获“中国名牌产品”称号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,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。这项凝聚着田恒余心血的“碳化七字操作法”,也因其显著的创新性和实效性,先后荣获连云港市、江苏省“十大先进操作法”及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等奖项,田恒余本人则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。
创新之路,永无止境。化工生产中,设备跑冒滴漏是常见问题,以往处理起来需要长时间停机检修,严重影响生产效率和成本。田恒余看在眼里,急在心里。凭借对设备构造和物性的深刻理解,他再次展现出非凡的巧思:发明了成本低廉、操作便捷的“木塞堵漏法”和“黄泥堵漏法”。这些方法就地取材,利用木塞的楔入膨胀或黄泥遇水凝固的特性,在不停车或少停车的情况下实现对低压泄漏点的快速有效封堵,为连续生产争取了极其宝贵的时间。据统计,仅此一项创新,几年来为企业节省的检修时间和减少的物料损失,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就高达上百万元。他积累的丰富经验,最终提炼总结为系统性的《田恒余快速处理故障方法》。其核心可概括为“一看”(观察设备运行状态、泄漏点情况)、“二摸”(感知设备温度、振动)、“三听”(辨别设备运行声音异常)、“四敲”(轻敲设备判断内部状况)。这套看似简单的方法论,源于实践,又高度指导实践,成为一线工人快速诊断、处置常见设备故障的“宝典”,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安全性。
作为技术带头人,田恒余深知“一花独放不是春”。近15年来,他积极投身于车间大大小小的技术攻关与改造项目,大力推广新材料的应用和新工艺的实施。他领衔的“劳模创新工作室”,更成为企业技术革新、攻坚克难的突击队和孵化器。在他的带领下,工作室团队围绕节能减排、提质增效等目标,进行了多项卓有成效的技术改进,累计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近千万元。他所负责的重碱车间碳滤工段,创下了令人瞩目的成绩:碳化转化率、纯碱盐分级差、尾气排放含氨三项关键厂控指标,连续多年保持全国同行业第一名的领先水平。
为了能让宝贵的经验惠及更广泛的人群,让年轻工人更快地掌握技能、避免事故,田恒余做出了一个意义深远的决定:将自己几十年在一线摸爬滚打积累的操作技术精华、处理疑难杂症的独特见解以及亲身经历或见证的典型事故案例,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,最终编写出版了《碳滤问题解答及事故案例分析》一书。这本书,是他三十多年心血的结晶,是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实用指南,字里行间闪耀着一位老工人的智慧和无私奉献的光芒。它的出版,填补了行业内部系统培训资料的空白,被广大职工奉为“岗位宝典”。
(江苏工人报通讯员 朱军海 特约记者 刘毅)黑牛策略
美港通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